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 关注  > 正文
“我要把浙江的故事带回家乡” 每日视点
来源:钱江晚报     时间:2023-05-24 00:10:34

在浙江生活的外国人,怎样看待中国式民主?


(资料图片)

初夏的西子湖畔,一支由来自22个国家的26名在浙外籍人士组成的队伍格外引人瞩目——今天,他们不看风景,而是受省人大常委会邀请,近距离感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浙江的生动实践。

听说第一个目的地是“五四宪法”历史资料陈列馆,来自俄罗斯的黛莎格外期待。就读于宁波大学的她正在攻读法学硕士,“宪法是一切法律的根本,很高兴能够走进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的地方。”

在浙外籍人士在省人民大会堂参与座谈 通讯员屠轶钦

会议室桌上整齐摆放着白瓷杯和6B铅笔,将众人拉回1954年宪法起草的那些日日夜夜。从诞生那刻起,“五四宪法”就承载着党和人民的共同愿望。讲解员的解说回响在所有人耳边:“宪法草案正式公布后,全国各界超1.5亿人参加了大讨论,提出了118万条修改、补充意见……”

“这实在是让人惊叹。这部法律和人们的连接是那么密切,我能从这里陈列的物件上感受到历史,还有当时人们的情感。”来自波兰的安娜告诉记者。

对“五四宪法”诞生地浙江来说,“开门立法”工作被延续至今,并衍生出更丰富的形式和内涵。邀请群众参加立法听证会,通过网络公开征求法规草案意见,设立覆盖全省各级的基层立法联系点……如今,浙江每一部法规中,都能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。

来自芬兰的唐明在联络站与人大代表、居民代表合影 通讯员屠轶钦

如果说“五四宪法”历史资料陈列馆呈现的是历史,那么第二站省人民大会堂则是现在进行时——每年一次的省人代会在这里召开,从这里作出的每个决定,将会影响浙江6500万人民。

来自荷兰的托马斯之前在北京求学,如今正在绍兴创业。吸引他的,正是浙江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创业服务支撑。得知《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》等多部法规就是在这里通过的,他连连点头:“这是非常庄严肃穆的场合,但和人民没有距离感,因为它作出的决定都是为了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。”

在浙外籍人士参观“五四宪法”历史资料陈列馆 通讯员屠轶钦

省人大民宗侨外委相关负责人围绕民主选举、民主协商、民主决策、民主管理、民主监督,向国际友人介绍了浙江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情况:“这五个环节是一个完整的链条,有利于真实有效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。”

第二天,众人就座的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厅,就要举行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。所有问题的决定,都需要在充分讨论、听取各方意见后,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表决。来自摩洛哥的谢淑琴和同伴讨论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如何运行:“完全理解这套制度,对现在的我来说有点难。之后在中国的日子里,我会试着去更多地了解、感受。”

百闻不如一见,听再多介绍,不如实地走访,用自己的眼睛、耳朵、心灵去体会“人民当家作主”背后的含义。这趟全过程人民民主之旅的最后一站,设立在杭州市拱墅区长庆街道王马代表联络站。

“代表联络站是人大代表和选民沟通交流的地方。”联络员陈佳丽重点向众人介绍了人大代表履职数字化应用场景中的“民意反馈”模块,“我们每位代表都有一个二维码,选民扫一扫,就能联系上他们,随时反馈意见建议。”

傍晚的王马代表联络站外,老人们正在打太极,孩子们嬉戏打闹,构成一幅温馨的日常画卷。

“我在中国十年,国际交流活动参加得很多,但是这种深入到老百姓身边的机会却不多。”动动手指,就能解决社区加装电梯、老年食堂扩面等问题,这给来自芬兰的唐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“和浙江一样,芬兰也是一个注重数字化的地方。老百姓手机扫码就能反映愿望,整个过程都在数字化平台上闭环处理,这个案例非常值得学习。我要把浙江的故事带回我的家乡。”
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
标签:

相关新闻

X 关闭

X 关闭

精彩推荐